特約記者 宋瓊芳 王姿英
“中醫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苯?,在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石筱山傷科學術傳承創新高層討論會暨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成立大會上,上海市名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代表性傳承人、上海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施杞教授介紹:“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石筱山傷科學已從民間醫術成長為國家高地。石筱山傷科學術流派特色鮮明,而且其傳承創新既富有傳統韻味,又極具現代感?!?br />
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在學術體系形成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近十年,石筱山傷科如何引領中醫傳承創新,推動中西醫結合發展呢?
調和法、調衡法
與時俱進的中醫新方法
長時間面對電腦、手機,很多上班族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頸椎不適,甚至呈現放射性疼痛,還會手麻……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轉變,疾病譜發生變化,中醫治療也在傳承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方法。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王擁軍說,頸部炎癥、神經卡壓、缺血缺氧等頸椎問題常被辨為中醫的“氣虛血瘀”。對此,施杞教授團隊研制了“芪麝丸”,用于緩解輕度和中度神經根型頸椎病氣虛血瘀證出現的頸項部疼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牽頭上海市十家西醫醫院進行了2000多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與西藥“美洛昔康”相比,中藥“芪麝丸”具有同樣的抑制疼痛作用,沒有明顯不良反應,而且復發率明顯降低。
此外,該團隊進一步研制出“參芪麝蓉丸”。研究發現,該藥可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早中期治療,并可配合手術治療重型頸椎病患者,能夠進一步降低局部炎癥,改善脊髓缺血或瘀血,緩解脊髓繼續受損等問題。
上述兩種中成藥的成功研發,正體現施杞教授團隊多年在中醫藥防治脊柱筋骨病領域的研究成果——創立慢性筋骨病防治法則,即“調和法”和“調衡法”。
何為“調和法”?中醫認為,氣血是正常人的生理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功能逐漸衰退。當受到外邪侵襲,人體容易出現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腰椎間盤退變性疾病、骨質疏松癥、骨質增生癥和骨關節病等骨退行性病變。該團隊在大量臨床觀察和科學研究基礎上,提出并證實“調和氣血法”在骨退行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即在整體層面,可調節機體反應性,調節各系統指標;在器官層面,可防治椎間盤退變,延緩骨贅形成,調控椎體成骨,促進神經再生和修復,防治膝骨關節炎;在細胞層面,不但與促細胞增殖分化、表達成熟表型有關,而且可減少細胞炎性反應,改善細胞狀態,提高細胞功能。
“調衡法”則是提倡維持人體筋骨系統平衡。人體脊柱與關節系統的穩定性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內源性穩定,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維持靜力平衡,即骨系統;二是外源性穩定,主要指附著于脊柱的肌肉和韌帶維持動力平衡,即筋系統。兩者共同構成筋骨系統。筋骨失衡會導致退變性脊柱與關節筋骨病的發生發展,因此,施杞教授創立“調衡法”等防治退變性筋骨病系列方法,并形成“施氏十二字養生功”等特色技術,倡導手法結合導引鍛煉以幫助患者恢復筋骨平衡。
腎主骨、腎藏精
追根溯源的中醫新探索
對于近年發病率不斷增高的骨質疏松癥,該團隊也頗有研究。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和中醫“腎主骨”理論,王擁軍教授團隊首創“補腎益精方”。王擁軍教授介紹:“通過嚴格的隨機雙盲、雙模擬、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方案,我們證實了補腎益精方的臨床療效,并建立以‘病證結合、分型論治’為原則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規范化方案和評價體系,即分清腎陽虛、腎陰虛,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br />
不止于骨質疏松癥的中醫治療,王擁軍教授團隊研究發現,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共同之處,與“神經-內分泌-免疫-循環”(NEIC)系統功能紊亂導致干細胞增殖和分化功能下降有關。
王擁軍強調,治療不同組織或器官的慢性疾病時,需要病證結合。比如,治療骨質疏松癥時,在補腎填精的基礎上,增加骨碎補、龍骨、牡蠣等補腎健骨的中藥,可提高骨密度,促進骨小梁結構穩固;治療老年性癡呆時,在補腎填精的基礎上,增加肉蓯蓉、補骨脂、核桃等健腦補腦的中藥,可提高記憶力,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他表示,希望慢性病共性規律探索及腎精虧虛型慢性病概念的提出,能夠為慢性病共防共治提供新思路。
創造性、創新性
融會貫通的中醫新愿景
施杞教授介紹,目前石筱山傷科依托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骨傷學科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已經形成了以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等為基礎的學術傳承平臺,以分子生物學等為基礎的基礎研究平臺,以中醫骨傷科門急診和病房、中醫康復科門診和病房、臨床科研門診為基礎的臨床康復平臺,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與國際華人骨研學會聯合研究中心為基礎的國際合作平臺。
“我們建立了國內首個中醫理論指導的慢性病隊列,構建生物樣本210萬份,填補中醫藥研究缺乏大數據、大生物樣本的空白,并采用國際技術規范,建立了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四診采集技術、腎精狀態評估系統、腎藏精信息資源庫?!笔╄浇淌诒硎?,依托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該團隊將進一步推進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的學術傳承、科研發展和學科建設。同時,在復合型人才基礎上打造創新型團隊,在傳承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原創性突破,在推廣應用方面構建產學研鏈條式的發展模式,實現中醫藥防治“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_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_日本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_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